1.跟谁学的创业团队
2.创世纪云计算及创始人林庆星是谁?
3.台湾社会学家统觉训练创始人是谁
4.深度专访小牛创始人丨面对频繁“致敬”的友商有什么想说的?
罗永浩,男,12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今和龙市)。锤子科技创始人。曾先后创办过牛博网、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并著有《我的奋斗》一书。[1]
罗永浩于2012年4月8日宣布做智能手机,2013年3月27日发布基于安卓(android)的深度定制操作系统,2013年5月以4.7亿人民币估值获得7000万风险投资。2014年5月20日,罗永浩正式发布了首款智能手机产品Smartisan T1。
坚果是2015 IF工业设计金奖厂商旗下的一个针对千元机市场推出的品牌,且锤子科技已经在美国、日本建立分公司,与日本三大通讯运营商讨论年底在日本推出坚果手机及下一代旗舰机Smartisan T2。
如果是做杂牌机能做成这样那也是杂牌机里的战斗机了。
如果觉得回答满意,请纳,谢谢,
跟谁学的创业团队
好雇人创始人左良专访,赤子城创始人刘春河美国专访
日前,赤子城创始人兼CEO刘春河作客硅谷,接受了知名科技新媒体硅谷密探联合创始人的深入访谈。
刘春河
赤子城创始人兼CEO
赤子城旗下Solo系统全球超两亿用户下载
公司估值超5亿美金
Wallace(林日)
“硅谷密探”联合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资深创业者,媒体人,教授,投资人
那么二位的对话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呢? 以下是部分访谈实录:
W:你们和硅谷的大公司,同类型的公司交流过程中,你们用什么战略保证良流并跑在前面?
刘:很简单,谦卑。我们和国内的公司,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我们和很多公司都是合作关系,包括别人认为的我们的竞争对手,包括这几个桌面,很多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甚至在海外我们基本上和包括Nova Launcher,Apex Launcher都有蛮多合作。和大公司更是要谦卑。我们的团队一直遵循的观点是先成就别人再成就自己。所以在跟Google,Yahoo这样的公司合作时,我们永远是行动最迅速的,执行力最强的,同时理解能力也是最深刻的。虽然我们的规模不是最大的,但因为我们行动快,成就别人,所以我们和很多公司合作挺紧密的。我们一方面是跟他们合作,另一方面是学习很多东西。
W:能不能透露一些具体的合作方式?
刘:无非几个方向,第一是产品级的合作,第二是用户级别合作,第三,商业化合作,一起赚钱呗,第四是一些资本层面的合作,因为我们现在也在看一些项目,所以合作都是非常深入的。
W:那么你刚才说你们现在也在看项目,就是说你们在做投资了,那么你们会瞄准哪些方向,哪些类型的团队和项目呢?
刘:其实我个人一直有个想法,我希望我们做的事更加天马行空。所以我们不局限于投资方向是有非常聚焦的点,因为我在硅谷看到很多做智能硬件,做农业的公司,其实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更天马行空,肆无忌惮一些。我觉得伟大的创新都在边边角角上,很有可能会出来一些很牛逼的公司。我特别希望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
W:所以干这样的事情你必须来硅谷。
刘:对我真的希望大部分时间呆在这儿。
W:那么我们一个探粉问,在创业过程中你曾经想过放弃吗?
刘:从来没有。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创业其实动机并不是很具体。我没有想我一定要赚一千万,一亿还是十亿,我没有具体需求。我的需求挺虚无飘渺的,就像我说实现理想主义,实现伟大公司这样的虚无缥缈的梦想一样,我觉得这样的梦想让我挺幸福的,这是第一点,我创业动机不是很明确。
W:我发现做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共同的气质和情怀。
刘:(笑)第二个是我其实很少和别人讲的,我创业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为什么?我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陷入周而复始的一个状态,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恐怖的。因为我出生在非常贫困的家庭,从小吃不饱饭也没有新衣服穿,所以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我并没有太多对于大多数人所追求东西的同感,我可能一下跳跃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我更希望成就一些偏理想化的东西。回头来看,你问我有没有想过放弃,我肯定是没有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即使在最早期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因为最早创业是我一个人的。现在北京邮电大学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每个人毕业工资都挺高的,一两万一个月,还有什么北京户口之类的,但是我是听完老师的毕业典礼后,自己背着个包,自己租了一个隔断的小房间,六百块钱一个月,就开始创业了,然后我创业的项目都是我一个人从写代码,到焊接,到最后完成作品,最后从金五星买了一个一百块钱的西装自己去跑销售,然后自己去谈投资,所有的事都是我自己做的。
W:你做过硬件啊?
刘:我是做硬件出身的,我是学电子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我无法过那种生活,基于这两点,我从没有放弃,也不可能有放弃的想法。
W:还是回到产品问题,在打造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的过程中,你需要对团队有很强的鼓励和培养,你刚才谈到在硅谷你希望有更高层次的.人才,那么对于目前中国的创业生态,技术环节和技术条件,和硅谷这边的创业生态和人员素质,你的体会他们的差别在哪?就像你刚才说的其实在中国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东西泡在世界前列,跑在硅谷前面,那么硅谷有什么地方是你认为在目前的中国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追赶的?
刘:我觉得应该是个结合。我用这样的词来描述,可能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更偏产品一个更偏商业,一个更偏技术一个更偏运营。这就是硅谷和国内的区别,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这两点结合很重要。所以我们总部办公室在北京同时也希望硅谷的办公室能吸引到一些人才,能够做好这样的匹配和结合。国内团队缺的是做好伟大产品的感觉,技术上也未必有像硅谷这么多做搜索,大数据这方面的专家,同时硅谷也未必有内地很多做运营的策略,很极端的做商业上的执行力,所以结合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特别希望打造中美合作的结合点。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了。
W:那么Solo这样产品发布的过程中,很多用户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用户推广产品的心得是什么?
刘:我们的用户分布确实是有一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人口多的国家,所以比如在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尼的用户量比较大。如果用第三世界国家描述我们部分市场的话,我们获取用户的策略其实就是做好产品。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因为我们的产品在本地,有很多用户认为与别的产品有差异化,是不同的,自然就会形成口碑,结合我们在用户获取上的运营策略。我们现在打造了一个Solo开放平台,和其他很多产品结合,其他产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导流量,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导流量,这种深度的交叉推广的方式也在获取第三世界国家用户上贡献很大力量。但我还是觉得产品为王。在很多国家不仅是通过产品获得用户,更重要的我们把很多用户发展成合作伙伴,我们在乌克兰有个用户,一个小孩儿自学了Photoshop和安卓基本编程,成为我们内容的合作伙伴,帮我们制作各种主题。所以现在在Google Play上搜索他的用户量非常大,每个月还赚几万美金,还因此养活了他的家庭.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仗,当时还是战火纷飞,他的家庭很多人都失业了,他不仅养活了爸妈还交了女朋友,买了苹果电脑,还拍了很棒的工作室状态,我们也在我们的Fk上报道了,这是一个案例,我们不仅仅把产品推荐给用户,还把用户发展成合作伙伴,像这样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全球有数十个,而且都是很爱我们的用户。所以我刚才讲用户是我们的上帝实际上是很具体而明确的,用户不仅可以赚钱,还是我们在这个国家推广的地面部队,他天天向身边的朋友宣传,所以某种意义上solo不是一百人的公司,而是几百人的公司,我们的用户就是我们的一员。
W:所以你们其实就是用PGC做法做的一个UGC的公司。
刘:对,用户参与非常重要,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用户帮我们做的。
W:用户确实能深度参与,这件事情很不易啊。
刘:是的要做好苦行僧,早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轻易花钱做推广。Fk早期获取用户也不是花很多钱去获取,而是真的解决用户的基本需求,然后用户一下就增长起来了。花钱这件事一定要慎重,所以我们早期给自己立下规矩就是产品一定要非常极端,达到我们的要求,再去给客户做推荐。所以回到话题,产品为王是在公司内部贯彻到每一个人身上的,包括前台。我们常说平时一起照相,怎么照是一个问题,这需要一个产品经理,意思是,照相的组织者要把每个人摆好位置,拍的时候喊茄子还是Cheese,一共拍几张,怎么做,这就是产品经理的角色。所以我们团队都是在生活中时刻工作着的。
W:所以你是这样带团队的。是很有意思的方式,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案例,这是一个很知名的基金公司,他们也是在照相的时候突然发现,怎么摆位置是一件产品经理要做的工作。我们今天时间快到了,最后几分钟跟我们小伙伴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此时此刻如果我要打造一款产品,哪三件事是最重要的?当然你要是能把他集中成一件事更好。
刘:要从自身出发,第一,一定要爱这个产品,要有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你如果不喜欢,不用,不爱这个产品是很致命的;第二是一定要做一个十亿用户量级的产品,这样会使你的产品基数很大;第三,要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如果做不赚钱的产品是挺恐怖的事情,作为创业者来讲第一件事就是要做赚钱的公司。如果不赚钱,可能在短期资本热的阶段会有人投资,但是如果在资本寒冬是一定不会有人投资的,因为看不到赚钱的可能。所以我们公司从第一天开始就把赚钱放在嘴边,在脑海里,但是很奇葩的是我们并没有和产品冲突,我们始终坚持做产品的思路。所以这个事一直是辩证的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做极端的产品体验,一方面我们又要极端的变现,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个结合的。
W:非常同意。因为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角度确实是这样,所有不赚钱的产品都是耍流氓,要不就是骗投资人的钱,要么就是在自爽,总之就都是耍流氓。
刘:我觉得是每一个产品都有自身特点,我现在做事是这样的想法,但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可以不选择创业,因为我是要追求个人幸福感的,我觉得我这样很开心,这就够了,但有些人可能做一个很小的App很有兴趣,他只要幸福,开心就可以,我觉得这是最本能的出发点,就是我一定要幸福快乐,如果不快乐幸福,我是不会做的。
W:最后一分钟,还有一个新的问题,以后你会做操作系统吗?定制的OS
刘:目前没有这个想法,但是以后我可能看行业发展而定。因为整个行业发展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了,移动设备不仅仅是手机,手机也许会消失,会被替代,那出现的会不会是一个操作系统呢,也未必。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定义死,而是要跟随行业发展,要做就做下一个十年有可能要改变人类的事情,就像Elon Musk一样,我觉得这样的事才是让人充满幸福感的。
W:所以你有可能会做一个底层的东西?
刘:是的,有可能。
W: 好的,那么我们今天的密谈就到这里,春河以后继续会在我们的密谈当中和大家来分享他们下一段时间发展的经历也好,经验也好,以及他们的需求和体会。好,今天密谈就到这里。
刘:谢谢大家,欢迎加入Solo。
;创世纪云计算及创始人林庆星是谁?
跟谁学创始团队共六人:创始人陈向东以及五位联合创始人,包括百度“凤巢”团队创始人之一张怀亭、百度大数据部总监李钢江、名师网创始人苏伟、百度“凤巢”系统奠基成员罗斌、新东方上市前财务管理负责人宋欲晓。
陈向东,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前新东方执行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商学院校友,数家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1999年年底加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2年创建武汉新东方学校,2003年10月任集团副总裁,2006年任集团高级副总裁,2010年11月任集团执行总裁,全面负责集团管理工作,2014年1月辞任新东方执行总裁职务。 2014年6月,创办跟谁学。
张怀亭,联合创始人,2005年加入百度,2008年参与百度“凤巢”的团队初创,一手组建横跨北京、上海的机器学习核心技术团队。2012年获得百度“百万美元”大奖。2014年5月,当他从百度离职时,一大批互联网知名企业的创始人纷纷邀他加盟,最终选择了参与创办跟谁学。
李钢江,联合创始人,拥有8项美国专利,先后担任Microsoft研发工程师、Intel研发经理、Google高级研发经理、搜狐CTO等职位。2013年5月加入百度,先后担任百度商业平台研发部总监和百度大数据部总监。
苏伟,联合创始人,2009年创办易趣数学。由于热爱互联网教育,2012年年底退出处于高速发展的易趣数学,全身心投入互联网教育研究工作。2013年二次创业,创办名师网。
罗斌,联合创始人,2007年加入百度,曾获百度最佳经理人,所带领的团队获百度最佳团队,两次入围百度“百万美元”大奖。作为“凤巢”系统奠基成员,负责过“凤巢”策略所有核心技术方向,包括竞价机制、行为建模、关键字触发、帐户优化等,深度参与和推动“凤巢”发展,是国内为数不多、深刻理解搜索变现技术和产品的专家之一。
联合创始人宋欲晓,2002年加入新东方,参与创建武汉新东方学校。2003年负责搭建新东方财务制度及财务核算流程工作。2006年负责新东方赴美上市前的财务数据整理与分析、关联交易、税收筹划以及对新东方所属各机构财务经理的管理工作。2007年负责新东方的投资并购业务
台湾社会学家统觉训练创始人是谁
林庆星,出生于1989年,主要擅长异构超算技术、分布式信息服务与集成技术、网格关键技术、网格应用支撑与网格应用、高性能计算技术等技术,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现为抚州市创世纪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应用的牵头人、抚州市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莆田市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且是抚州创世纪、莆田创世纪公司的技术总监。
2017年,林庆星创立了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GPU服务器设备,GPU服务器是基于GPU?应用的计算服务,具有实时高速的并行计算和浮点计算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深度学习、图形渲染、压缩转码、科学计算、地质勘探、能源开等服务。
林庆星所创立的创世纪科技立足抚州、莆田、深圳,面向全国及全球区域,主要投资建设超级计算机数据服务中心,是中国计算机科技行业领先品牌,将承担各种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同时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为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
创世纪超算数据中心,拥有单精度与双精度并行运算的独有技术,大幅提高了运算效率并降低了运算成本,为大数据处理、3D渲染、IC设计、生物信息、材料科学、动态仿真、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领域。
提供更高性能的超级计算和并行计算服务,致力于优化创新科学及推进现代化企业,打造科技世界,成就时代精神,为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重大课题或者进行协作研发。
深度专访小牛创始人丨面对频繁“致敬”的友商有什么想说的?
一位物理学家说:“给一个支点,可以支起地球!”
邹德秀说:“找一个交叉点,可以发展一门新学科!”
学农业的搞哲学研究和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谁料他居然取得了成功!在当今学派林立、里手如云的哲学界、理论界,要想有所建树、引人注目,谈何容易?但他也成功了!在目前理论著作、纯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情况下,要想出书,而且要连篇累牍地既不靠人情、又不掏分文地出书,简直是“白日做梦”!但他仍然成功了!
善于寻找“支点”、“交叉点”,正是邹德秀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但他不是希图别人给予,而是自己寻找、创造。
一
邹德秀1936年农历7月初7出生在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三省交界的淅川县一个农民家庭。这是个“一脚踏三省”的贫困山区。他出生后约1年时间,“七七事变”爆发。地理环境、历史时间都处在一种“交叉”点上。他是家里第一个男孩,比他生得早的是两个姐姐,所以在家里很金贵。两个姐姐没念过一天书,他却有幸上学识字,又是一个“交叉点”。不知是天机还是偶合,他后来从事了“交叉”科学研究。
他母亲生在“富裕”家庭,却未上过学。他父亲上过几年学,后来靠自学粗通文墨,算是村里难得的“文化人”,农忙时节在家耕种,农闲时常到集镇的各种经纪行里记账、收款。村邻们写契约、讨八字、写对联、调解纠纷就找他父亲。
未入学时,父亲就教他认了不少字。所以当他一上本村小学,就在学习上显得“高人一头”。小学未毕业,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中原大地,淅川成了土匪出没的地方。小学被迫关门。他们村一位当私立中学校长的同族哥哥回到村上,义务为他们这些失学儿童讲《古文观止》。书中的大部分文章,他至今尚可背诵。
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他考上完小。完小未毕业,开始。他家乡一带又是兵荒马乱,他再次失学,在家割草种地。因父母重视读书,他也爱学,劳动之余,凡村里能借到的书,他都要借来读。什么千字文、三字经、四言杂字、百家姓、幼学琼林……都成了他的“宝贝”。
1950年,听说,县上的中学开始招生了。他和同村几个同学相约,赶了80多里路,到县城考插班生。他居然有幸考中。
这所中学是在有名的宋代大词人范仲淹讲学处“春风阁”的基础上修建的,是宋代著名书院之一,收藏了不少古书和“五四”以来的新书。对他影响较深的是艾青诗选和蒋光慈的。
那时能上初中,在农村尤其是他家乡那样的穷乡僻壤是很罕见的。由于家穷,他上学的费用全凭父亲和堂哥拉柴卖草供给。
初中毕业,不少同学很快参加了工作。那时刚解放不久,各种岗位都缺有文化的人。因年纪小,不能工作,他只好继续读书,并顺利考入南阳高中。
南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名人、传说很多,是一个文化传说极浓的小城。南阳高中又是当时整个南阳地区两所高中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也高。校长是资格很老的。美术老师是古元的同学。图书馆馆名是郭沫若亲笔所写。诗人李季是该校的毕业生……在这里,“早岁已知世事艰”的邹德秀各门功课都学得很认真,课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大量阅读文、史书籍,拼命汲取养料。
高中二年级寒,父亲说书读得多了也没用,现在家庭困难,不如工作算了。他去区文教局要求当小学教师。文教局的人说到暑期一定给安排。到了暑,他又觉得只有一年就毕业了,不如上完高中再说。
到了高中毕业,他决心要考大学。他家乡在这以前还没有出现过大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因出身农民家庭,又熟悉农村和农业,就报考西北农学院园艺系。
1955年,邹德秀背着背包,带着豫西南农家子弟的仆仆风尘,带着强烈的求知若渴的欲望,跨进西北农学院的大门,痴迷地学了4年。他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当然,课余时间他仍喜欢广泛阅读。文学名著、自然科学理论、哲学……他都读。但他已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更喜欢哲学。1959年毕业前夕,在一次谈理想、谈志向的班会上,他说他毕业后打算去果园搞园艺工作,业余时间研究点自然哲学。那时的他,脑子里充满了年轻人对诗情画意的幻想和对哲理的探求。不料他的一番话被一位参加会议的理论教师所关注。毕业分配时,他被意外地留校当了哲学教师。又是一个“交叉”点!
他学的是园艺,虽爱好哲学,但真要搞哲学,却有些为难。他在上大学时,没有上过哲学课。有关的社会科学课程更没沾边。他只能一边跟着听课,一边担任哲学辅导课,一边拼命阅读有关书籍。但他知道自己的“支点”。要当一个好教师,教好这门课,“支点”必须加强。
1962年,精减人员。他既未真正教过书,又很年青,自然是精减对象。他被精减为图书资料室图书管理员。
坏事里面有好事。一年多图书管理员当下来,他的“支点”得到很大加强。之后,他曾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进修班、武汉大学科学方法论研究生,因“反修”浪潮冲击,都没有实现。
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进修、提高了。加强“支点”,只能是靠自学。因为不久他就和千百万中国人一样卷进了“”。后期,大学恢复招生,他才重返哲学组。18年大学恢复招收研究生,需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他和几位哲学教师组建了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自此,他这个“年过30不学艺”的人,才在80年代的学术气氛中,真正开始了教学和研究生活。
也许是由于出生在“一脚踏三省”的交叉地带加上后来的转行“交叉”,使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既当不了农学家或园艺学家,也成不了哲学家,但又离不开农学和哲学作“支点”,在他所喜欢的科学史、文化史这些“交叉地带”去开垦、去探索。
二
数十年刻苦自修的积累和多学科学识的交叉,使他的研究工作一出手便“不同凡响”。1981年至1991年10年间,他在国内外近20种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涉及农业论、农业文化、农业史、自然辩证法、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
他于1981年发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理论问题》,是他的“处女作”。以此为“支点”,他于1983年发表了《农业结构和研究领域的探讨》等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农业三元结构理论”,立即使学术界、理论界对他刮目相看。《经济文摘》、《潜科学》、《自然信息》、《农林辩证法》等刊物相继作了介绍和摘登,《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介绍,许多人研究时用了他的观点。
农业是最古老、最基础的生产部门,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和革新潜力。分析和研究农业的结构,对于认识农业、经营农业、研究农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但是,什么是农业?其结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他开始在这些“交叉点”上进行理论的深度开掘。
围绕科学史和哲学这个中心,他充分利用自己学到的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将农业的结构用3个相互交叉的圆来表示。第一个圆代表农业经济体系;第二个圆表示农业生态体系,它和整个生物圈相联系;第三个圆代表农业技术体系,它和整个科学技术相联系。3个圆之间又有各自“交叉”的部位,即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生态技术。由此引伸出农业研究的“6大领域”。前3个领域: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已研究较多,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体系。而后3个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生态技术还需很好地倡导,促其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技术这个问题,是他第一个提出。在实践中,生态技术问题早已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愈来愈有研究的必要。
以此为“支点”,他进一步的“交叉”研究与开拓掘进,以《绿色的哲理》一书于1990年得以出版而宣告完成。这本约20万字的书,是对农业的起源、演化、体系及农耕文化、农业社会学的新探索。因为它的研究仍是在农学与哲学等边缘交叉地带进行,所以既不同于农业科技的实证研究,又不同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学研究,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理论的研究,着眼于理论上的分析、概括,力图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农业。所以可称之为“农业哲学”。
在人类文明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农业的总体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技术研究时常是一种共生体。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农家学派,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参加了当时的“百家争鸣”学术大辩论。后来汜胜之、贾思勰、徐光启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农学家继承了先秦的农家学派,发展了中国的经验农业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既有农业的具体技术,也有反映具体的农学理论思想。中国的农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的传统科学、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罗马也有发达的农业,孕育了一批农学家。瓦罗的《论农业》堪称世界学术名著,在当时既是一本实用技术读物,又是一部包含着丰富农学思想的理论著作。近代,德国农学家泰伊尔的《合理的农业》、瑞士农业经济学家克滋茅斯基的《农业哲学》、日本农学家柏祜贤的《农业原论》等等,对农业的演变、特征、体系、方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基于对中外大批农业理论著作的洞悉,和对中国当代农业问题的长期思索、研究,邹德秀独僻蹊径写成的《绿色的哲理》一书,终于在1990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问世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绿色的哲理》一问世,立即引起中外学术、理论界的重视。《人民日报》、《自然辩证法通讯》、《农业考古》、《自然辩证法研究》、《陕西社科联通讯》等纷纷刊发书讯、书评,称赞此书“着眼于理论上的分析、概括,从一个全新的层次、全新的角度上来认识农业”。由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中国科技史通讯》也兴奋地对此书评价道:“本书是一本史论结合的著作,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是第一本从多角度论述农业史的著作,也是第一本农业总论性的著作”。
如果说“农业三元结构理论”是邹德秀理论“交叉”研究的“青年之作”,农业哲学是“壮年之作”的话,那么,农业文化则是他的“盛年之作”——又一个有“支点”的“交叉”研究!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传统农业文化,且经久不衰。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它吸取了周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然后又辐射到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中国创造了先进的传统农业文化并造就了世界第二文化高峰。但到了近代它又成了一种障碍,拖着中国的腿迟迟不能进入工业文化阶段,以致使近代中国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落伍者。
Token 胡依林:小牛创始人,研发副总裁。
曾经写下“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设计”的Token,现在说他的角色定位里只有两成是设计师。
Token 常说的一句话是“life is a crazy ride, all in or nothing”,他相信所有昨天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的一段段经历,最终融合在一起才成为现在的自己。
Q:为什么叫Token?
男生嘛,小时候喜欢打 游戏 ,我认识的第一个单词就是 游戏 代币上印着的token,就直接拿来当名字了。 搞笑 的是去年还有人在微信上问我,“小牛是不是all in 区块链了?“
Q:简单聊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
小时候和爸爸在部队待了十几年,初中算是上完了。比较好的是跟爸爸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然后觉得呆在家里很无趣,就想出去闯闯。喜欢玩电脑就去上海做了网管,接着开始自学设计,做网页设计做平面做动漫……
我觉得自己非常,每次都在一个行业兴起爆发前进去了,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包括做 游戏 、做用户体验、去微软、去Frog。后来开始创业最后再到做小牛,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学习自己最想做的究竟是什么。
Q:为什么想到做小牛?
当年很简单,我骑自行车太累,大夏天背着笔记本,背着相机,到公司一身汗没法开会,而骑摩托车又太近了,每次还要穿很多装备。电动车则解决了我个人出行的关键问题,但是当年的它们都太丑了。
创业一开始没想着要做大一个公司改变世界,初创期一定是他自己觉得有这个需求,同时很多人也觉得如此,先去解决用户问题,慢慢再把产品和品牌做大。
Q:当时就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吗?
昨天朋友还问:“你觉得一定能成功吗?”我说:“50%。”我一直相信,如果一件事你觉得能成,那这件事就一定成不了,你一定不要去做,能成事的凭什么是你?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不靠谱,那就一定不要做,可能别人已经淌过很多坑了。真正一个好的状态是有争议性、不确定性,但又被验证可以做的。不能落后与市场,也不能领先于市场,如果你做的东西太超前,用户也不会答应。
Q:觉得自己的哪个性格特质对“做小牛”影响巨大?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比较喜欢给自己立flag,开始做小牛的时候我就把自己的 汽车 驾照注销了。不成功,不开车!
每次给自己设定目标时都给自己定一个极不靠谱的,但我就是要搞定,因为对自己的期望值低的话就压榨不出自己的潜力,真正把时间、状态逼到那个份上,你会去迸发出很多之前想不到的solution。
Q:作为一名设计师,最开始是怎么转变自己的角色变成一名“创始人”的?
因为之前开过设计公司,也做过鞋包的 时尚 品牌,已经经历过一轮创业过程。当时的品牌团队特别小,大概十来个人,代表你要去做所有事情,团队里每个人都是超级多面手,不是说能够做地多好,都是逼出来的,包括融资,去见投资人整个模式和流程。
Q:创业初期,设计、市场、研发、商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做?
是,因为创业一开始都不能指望一开始就有特别庞大的团队,在初期你要凭过去的经验去想象未来要面对的状态,很多事情像众筹、线下店都是第一次去做。
虽说对产品比较有信心,但真正传递出的效果不一定最好,因为没的抄,在整个电动车行业里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所以你要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标准,很多事需要自己亲力亲为。
Q:这几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突发情况?
我觉得公司做到这种状态,小错会不停地在犯,就等谁犯大错,要是有让我都觉得过不去的大槛,这个问题一定很大,因为我是一个特别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先把所有不好的想到,然后尽量避免发生。
Q:做一名网红是什么感受?此时此刻,有没有一点膨胀的感觉?
没什么感受,我做小牛之前就是个网红。之前也各种拍广告,但最后被拿出来说的一定是产品。2015、2016年我的时间分配里至少有30%是市场活动,到处去给公司带声量,因为刚开始产品不够多元,在上升期把公司的创始团队拿出来说故事,是最方便也是最省钱的,但现在我更喜欢让产品自己说话。
Q:面对频繁“致敬”我们的友商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以前我特别“愤世嫉俗”,但是后来发现也解决不了这个。换个角度想,相对没有小牛的设计语言之前,那些车比现在还丑,那能改善整个行业的基本审美也可以说是一个可行的自我安慰的理由了。